近日,我院郝壮(通讯作者)副教授与暨南大学张思萱(第一作者)、美国弗吉尼亚大学Dorothy E. Leidner及华盛顿州立大学Benjamin W. Cowan合作成果《Cyberbullying Victimization, Mental Distress, and Adolescent Substance Use: The Role of Cyber Features》发表于UTD 24国际顶级期刊《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》。

该研究采用多方法混合研究设计,结合定量、定性与实验方法,系统探讨了网络欺凌受害对青少年风险物质使用(酗酒、吸烟、大麻使用)的影响路径及其机制。研究共包含三项子研究:
研究一:基于美国2011–2019年青少年风险行为监测系统(YRBS)超过50万条数据,运用倾向得分匹配(PSM)等方法,发现网络欺凌受害与物质使用行为显著正相关,且心理痛苦在其中起中介作用。
研究二:通过对85名青少年进行深度访谈,识别出两个关键网络特征:公开性(publicity)(欺凌内容被观看或参与)和隔离性(separation)(时空分离),这些特征显著影响心理痛苦的程度。
研究三 通过情境实验(n=2,015)验证了上述特征的作用:公开性会加剧网络欺凌对心理痛苦的负面影响,而隔离性则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。后续研究(n=1,987)进一步发现隔离性对公开性具有调节作用。
该研究不仅从理论上揭示了网络欺凌区别于传统欺凌的独特机制,也为学校、家长、平台企业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实践启示:应通过技术手段(如AI内容识别、隐私设置优化)和心理干预(如健康应对策略引导)共同减轻网络欺凌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。
本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72004007, 72134006)和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(2025A1515010285)支持。
研究成果在线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287/isre.2022.0454